校园新闻网讯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,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,它的产生与形成是历史的必然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。7月5日早上,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,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,1943年4月浙东抗日军民解放梁弄后,浙东区党委进驻梁弄横坎头村,这里就成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,在中共浙东区委的领导下,以四明山为根据地以梁弄为指挥中心,经历大小战斗643次解放同胞400万人。
我们是共产党人
梁弄镇上,红色印记,一步一景,粉墙黑瓦,红廊飞檐。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横坎头村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。里面陈列的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,祥实地反映了浙东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到巩固发展的全过程。

参观浙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(吕再越 摄)
随着参观的深入,我们的思绪被带回到那枪林弹雨的革命年代,每一幅历史的画卷,都向我们诉说那令人难忘的年代,每一位英烈的背后,都有着令人无比震撼的故事。比如李敏同志,年仅20岁便牺牲了,在被日本人抓住时,坚定不移的保守党的秘密,在寒冷的二月份,被脱光衣物严刑拷打逼问,最后牺牲时,已被刺刀捅了27刀,但她在牺牲的那刻依旧刚强坚守。

参观浙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(吕再越 摄)
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革命同志,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,他们为了保守党的秘密,保护革命战友,宁可自己牺牲,也绝不出卖党、出卖同志。是什么可以使这些英雄视死如归?那是一种信仰,是一种叫“共产主义”的信仰,他们胸怀民族自尊心,民族自豪感,充满了革命的理想,人生谁人不死,难能可贵的是死得其所。“共产主义”的信仰,“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而战”的革命理想,永远是他们心中的第一,为理想而死,死也光荣。青年们应该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,建立正确的信念和理想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,为人民服务。
学习习总书记回信横坎头村精神
如今的“浙东红村”横坎头村已从本世纪初的贫瘠之地,蝶变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,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于全国革命老区前列。这些都是烈士用自己的血肉换来的安康生活,这种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的精神,军民并肩携手、勇猛奋进的团结奋斗精神,敢于奉献生命、为了国家利益牺牲小我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。
2018年2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,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,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同乡亲们一道,再接再厉、苦干实干,努力建设富裕、文明、宜居的美丽乡村。更激励了昔日革命老区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。

参观横坎头村村委会(吕再越 摄)
通过参观学习后我们深得,要铭记历史,传承革命精神,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一己之力。
缅怀先烈,寄托哀思
庄重而气氛沉重的烈士陵园,没有太多的修饰,只有坚硬提拔又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再旁,走在青石铺成的道路上,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塔,塔上那八个金灿灿的大字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。纪念塔高44.12米,成椎体,直入云霄,象征着烈士们伟大高远的革命精神,是他们用鲜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。

缅怀先烈(吕再越 摄)
喝水不忘挖井人,我们要牢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,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,紧紧围绕在党旗下,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,不负祖国的期望!